47.7億買走了香港人的歷史記憶 |非常薦
說起皇都戲院,是不少港人心中的回憶,它是港島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建築,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。這座落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超過半個多世紀的皇都戲院,現時為北角的「小福建」,在上世紀二、三十年代確是上海人和洋人聚居的「小上海」,它足足撐起了半個北角的繁囂。如今在地產財團的收購下,這座代表香港戰後繁榮、歌舞昇平的歷史戲院將面臨拆卸。
皇都戲院
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
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(Empire Theatre),建於戰後戲院業剛復甦的年代。1952年落成,7年後易手兼改名,至今仍是全港最古舊的單幢式戲院,屋頂的「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」,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,甚至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。外牆的「蟬迷董卓」立體浮雕,出自著名畫家梅雨天。戲院初期曾大放異彩,開幕首映Just For You,中文戲名特意翻譯為《高歌艷舞樂璇宮》,也是別有一番心意。
皇都全名為皇都戲院大廈,包括住宅、商場及戲院3個部分,皇都商場和大廈部分是五十年代末建成。雖然戲院在1997年結業,但仍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。這座建築物的前世今生,炮製了很多個第一次,當年皇都戲院是全港首家有電動樓梯上落的戲院,而且戲院相連購物商場的一條龍式消費,在數十年前也是嶄新的概念。
皇都戲院見證了港產片的黃金時代。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「雙皇」,皇都成為會員,自此改播港產片,由李小龍的武打片、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、《師弟出馬》、《人嚇人》、《新蜀山劍俠》、《胭脂扣》以至本土動畫首作《老夫子》,都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。
皇都擁有香港特色的鏡框式舞台戲院設計,可供粵劇演出和電影播放,誕生初期引進了不少藝術表演,包括小提琴和鋼琴演奏,曾在1956年4月邀請到「中國第一流女高音」費明儀踏台板,當年轟動一時;1960年2月首度公演粵劇,迎來鳳凰女領銜的大龍鳳劇團;1970年8月,17歲的鄧麗君亦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,在此地表演,香港人見證了一代歌姬嶄露頭角。
「皇都戲院的門口大堂也很夠寬闊,晚上那條五角柱還會發光。未開場前在附近瀏覽一番,可看的去處也多的是,除了戲院本身有食物部之外,迴廊轉處,四通八達,單是唱片公司就有兩間,鞋店裏裏外外加起來,竟有十七家之多,直為全港之冠。」女作家陸離1964年寫道。
近日土地審裁處強制拍賣,香港新世界集團以底價47.76億元投得,成為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。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稱,會以最高規格保育及復修皇都戲院,冀完成後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國際古蹟。他說,皇都戲院盛載很多港人集體回憶,盼蒐羅戲院文物及口述歷史,未來會將國際重量級表演帶返皇都。他形容戲院天台「飛拱」具現代主義特色,會好好保留,冀復修後開放公眾觀賞及「打卡」。若非此次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,時間恐怕會繼續做歲月神偷,一抹抹的盜去人們對這座老戲院的回憶。
戲院天台「飛拱」
堅守在「皇都」裏的人
除了戲院,商場部分亦是「皇都」一大特色。雖然現在以「商場」二字用來形容「皇都」,確實有點格格不入,但在九十年代,戲院樓下的三層商場有過百商舖,每天人潮湧動。1995年的一場四級大火,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,當時商戶損失慘重,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,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,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,「皇都」的熱鬧戛然而止。
「皇都戲院」亦於1997年正式倒閉結業,對上兩層商場改建為夜場及老人院,只剩地下那層仍有商舖。發展商申請強拍獲批,皇都商場或可能面臨重建,生意沒法繼續,「輝煌洋服」在皇都商場開業超過半個世紀,老闆曾先生表示租約年底完結時打算退休,現在大多數也是上了年紀的熟客光顧西裝店。他無奈道:「到咗個時間,無話捨唔捨得。」憶述七、八十年代,他說那時商場燈火輝煌,最旺盛的時候有夜總會和酒樓,走廊不少攤檔,但他認為收回大廈較有經濟效益,「時代始終要向前。」
這些「商場」面積不大,燈光昏暗,人流稀少,門面「絕」不起眼,卻又自成一國。來的時候是週末,這裏人煙稀少。戲院內衰敗破舊,幾乎所有店舖人去樓空,唯獨隱世於此的「京華招牌」是這裏唯一的光亮了。
這家經營了三十年歷史的招牌燈箱店,看似隨意擺放,卻又不失層次感,一個個五光十色的燈箱,猶如置身王家衛《重慶森林》的電影世界之中,吸引大批慕名而來的文青前來打卡。他們聽老闆歐陽昌師傅講昔日的故事,以及寫字的真諦。
歐陽昌聲稱,「真體字」最早出現於唐代,但翻查資料,最早的紀錄的確是出自歐陽先生的手筆,但似乎不是唐代四大書法家歐陽詢,而是北角皇都的歐陽昌,亦即是師傅本人。他坦言,真書排在古書法「真,草,隸,篆」之首,唐代已有人使用,但真的真體已被英法聯軍於火燒圓明園時燒光,令字體幾乎失傳。
歐陽昌師傅
歐陽師傅認為寫字都有「九因歌」,記錯一句就寫不好,他對字體都有獨特的執着,每說一句口訣,師傅都會意氣風發,「撇捺到勾士兵戟、恐怕枯枝插白骨……」他解釋起來更是手舞足蹈,神采飛揚。「撇捺都有個勾,好像刀槍劍戟中第四項武器『戟』一樣,橫劃的頭尾也像柴頭及白骨一樣,不是尖嘴亦不是平頭,是帶有一點停頓」。
師傅更強調,「真體字不會鬆鬆散散、不會四分五裂、不會耷頭耷腦、不會爛頭爛尾」。他說寫真體字出筆要「重手」,要有「大刀闊斧」的霸氣,但每個字都有「一家之主」,作為「主人」的筆劃要特別粗、長、大,相對其他筆劃就要短一點,令一個字無論多少筆劃,每筆都清楚分開,不會讓人看得「盲眼」。
我們無從考究字體是否完全忠於歷史,但他的字體必定有份塑造香港70至90年代的輝煌。他曾書寫過全港大大小小數千個招牌,當年他寫一個字,就能夠索價千多元,近年大館亦有人找他出手揮毫「大館一百面」五字。最近,更是有當年拍攝成龍《火拼時速》電影的導演拉特納(Brett Ratner)看中他的字體,希望買下他部分作品留念,近期將寄往美國。
負責為拉特納牽線的招牌保育團體「街招」成員Kevin指,歐陽昌師傅是他們認識中,差不多唯一一個在香港會一手包辦整個招牌製作的師傅,「拉特納導演告訴我們,拍《火拼時速》時,都很受香港的招牌及街景影響,覺得很美,得知師傅快要離開皇都,所以想找方法支持對方」。
在我前往店鋪那天,頂著一句「世界幻變我金色不變」的歐陽昌師傅說,他會堅守在這裏到最後一刻。他很熱情地拿出好些字牌讓我拍照,我說道:早先看很多人來這邊,說您五月底就搬走了,慶幸還能遇到您,還能有機會來看看這些字。他並無太多表情,拿出手機像是要和我分享什麼,語速很快,他說的東西我不全能聽明白,只覺得他眼神裏有太多執念。是世界幻變,亦是滄海桑田人事變遷,終究都逃不過幻滅二字。
(圖片來源於網絡)
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
獨家新聞
獨家觀點
等你來掃!